一、緣起與背景
根據678《語文》教學大綱中的概括表述是:“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是當今社會對於語文學科的要求。
布置本次活動,是遵循678教學方法創新教改要求,結合14Z2班幼教2班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幫助學生加強自我教育,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對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另外🫸,以戶外綜合活動的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過去單一的課堂講解,是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這也將成為學生改變古詩詞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事件”。
二🎹、活動情況及內容評析
本次戶外課程於2012年4月13日10:00在曲江城墻遺址公園展開🤵🏿。
“曲江雅韻”,是指在我國唐詩的發祥和興盛之地唐長安東南,以著名的皇家園林和遊覽區——曲江為題材和依托,歷時近三百年,而形成的對唐詩的發展、繁榮產生重大影響的奇特的文化現象。其間🍩,曲江以其獨特的山水個性、四時景致🤜🏽、園林建築、宗教文化👚💫、節慶活動、世俗風情🦶🏽,為詩人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創作素材,牽動著詩人們的情思和靈感;唐詩賦予了曲江深厚的文化內涵🆘,使曲江盛名遠揚🥤,充滿詩情畫境,成為唐文化興盛和繁榮的象征,促進了曲江的繁盛和發展。
唐詩與曲江兩者交相輝映🕵🏼♂️,水乳交融,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璀璨奪目的歷史畫卷,為古今文化之奇觀,極其罕見。據統計,在《全唐詩》收錄的五百多位著名詩人中🚀,有一半多曾在曲江留下足跡,流傳下來近500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歷時之久,藝術成就之高,影響之大🏋🏽,在唐詩的發展史上,可謂首屈一指,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
我們的課程就是結合鐫刻在公園內的諸多唐詩👩🏼⚕️,以及曲江的地理優勢下展開的🧔🏿,共分為兩部分👼🏿🤸🏼♀️:
(一)背景介紹👈🏻☝🏼:
1、“三春車馬客,一代繁華地”。特殊的人文、政治和地理因素,使曲江成為唐詩重要的發祥、興盛之地。
和大唐帝國的強盛同步,和唐詩的發展、繁榮相契合Ⓜ️,曲江的興旺👨🏻🍼、繁盛時期,也恰巧在公元六世紀至九世紀之間🪯🤟。曲江規模宏大🛅🌸,一半在城內,一半在城外🧑🏿⚖️,跨原帶隰,城繞堤圍,“佳樹環繞👄🔳,珍禽鶩集”,“曲江水暖花千樹”,“江頭宮殿鎖千門”🕺,“簫管曲長吹未盡🧀🧜🏿♂️,花南水北雨蒙蒙”,是長安城中最具魅力的所在。
從曲江池到芙蓉園,從慈恩寺再到樂遊原🫸🏿,可以說,唐代近三百年間,曲江是長安城中最具活力和生機的所在,是唐長安繁榮、興盛的象征,是唐代的園林👱🏿♂️、建築、詩歌、繪畫藝術和宗教文化匯聚成的“盛唐氣象”的傑出代表。唐代詩人王維對曲江的地位概括說:“有以見京都之盛,又以見上國之雄”👰♀️。也因此,曲江成為唐詩重要的創作和興盛之地🤟🏼。
2👐、“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曲江人文薈萃,文興詩盛💋,成為眾多詩人和仕子展示才能的舞臺。
唐太宗、玄宗等皇帝常在芙蓉園宴請貴戚及百官🧻,其間行酒歌樂👃,吟詩唱和是不可缺少的節目,皇帝常對善吟詩者賜以重賞,其佳作也可很快得以傳誦,稱為“柏梁宴”🖍➝。此類詩作稱為應製詩👩🏻🦲,在曲江詩作中雖篇幅不多🤦🏽📊,但對詩人的影響卻不小🔇📻,是詩人們渴望一睹“聖容”,期盼青雲直上的最高禮遇。如著名的宮廷詩人宋之問曾作《春日芙蓉園侍宴應製》詩曰:
芙蓉秦地沼♠️,盧橘漢家園。谷轉斜盤徑,川回曲抱原👶🏻。
風來花自舞,春入鳥能言🌮。侍宴瑤池夕,歸途騎吹繁。
其詩作詩風優美💅🏿,音韻諧調〽️,格調高雅👨🏼🍼,對盛唐詩歌的創作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曲江宴”本是朝廷為落第仕子舉行的宴會💂🏽♂️,後來演變成新科進士和仕子們的詩會🫔👨🔬。“杏園宴”🤼,也成了進士登科、金榜題名的“代名詞”☝🏽,在唐代乃至宋代都極負盛名。宴慶活動專為新科進士而舉行🙎🏻,群賢畢至,才俊會集,並有諸多詩人吟詠詩作,比試高低🟣,舉行遊娛節目,吸引來了無數爭奇觀賞者,天下聞名🛖。杏花本無情,因為生長在曲江池岸🔗,即寄托了詩人們的無限情思🤙🏿💂🏻;杏園本無奇,因為“杏園宴”“曲江會”,卻引來了天下仕子的膜拜🥩,為曲江贏得極大的聲譽。
唐詩有關“杏園”、“杏園宴”的詩作有近百首之多👨👦👦,其中不乏傳世佳作,是科舉製度促進唐詩繁榮的典型例證。杏園的詩會不僅對唐代,乃至對後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如明代大畫家唐寅就曾作《杏花仕女圖》,題詩曰:“曲江三月杏花開,攜手同看有俊才。今日玉人何處取,枕邊夢聽馬蹄來”。曲江為後世所推崇🛫,由此可見一斑💹。
詩人們在曲江池遊覽之余,也常來大雁塔下作詩競比🏚,題寫名籍及詩作於粉墻之上,以盡興致。此活動在唐文宗神龍年(公元705至707年)後,被朝廷確定為一種慣例🐪,成為盛極一時的詩壇集會🏊♂️🪣,稱為“雁塔題名”🧑🏽🏭,與“杏園宴”同為科考的盛事。如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為此題詩雲🚣🏻♂️:“曲江院裏題名處,十幾人中最少年”🐌。開元天寶時,唐玄宗常率百官參加宴慶活動,與仕子共歡娛🔄。並按古人“曲水流觴”的習俗,置杯酒於曲江水流之中,隨水而漂流🙎♀️,流止誰前則罰誰飲酒賦詩,稱為“曲江流飲”。
“曲江流飲”與“雁塔題名”的習俗,被傳為詩壇佳話,聲名遠播,源遠流長。
節慶風俗活動之興盛,也是促進曲江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每逢上巳、中和及重陽節之時📃,“上巳曲江濱🫰🏼,喧於市朝路”,“相尋不遇者,此地皆相逢”,“曲江初碧草初青,萬轂千蹄匝岸行”🤴🏼,“停車須傍水,浮橋擁看人”,這裏更是一幅車水馬龍、摩肩擦踵的繁盛景況。三教九流匯聚🧑🏼🚒,百技雜藝薈萃📤,是一幅幅生動🦶🏽、鮮活的風情畫卷,極大地豐富了詩人的生活場景和情感體驗🏠,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促進了唐詩的創作與繁榮。
3、“獨有曲江秋,風煙如往日”,曲江寄托著眾多詩人的情思💆🏽,使他們夢縈魂繞,難以割舍。
那個年代,春天的曲江“泉聲遍野入芳洲🧑🏼✈️☘️,擁沫吹花草上流。落日行人漸無路💪🏼,巢烏乳燕滿高樓。”(盧綸《曲江春望》);夏天的曲江“曲江千頃秋波凈,平鋪紅雲蓋明鏡。大明宮中給事歸👩🏽🌾,走馬來看立不正。”(韓愈《奉酬盧給事雲夫四兄曲江荷花行……》)秋天的曲江“曲江池畔時時到,為愛鸕鶿雨裏飛。”(王建《寄賈島》);冬天的曲江“雪盡南坡雁北飛,草根春意勝春暉。曲江永日無人到🎓,獨繞寒池又獨歸。”(裴夷直《窮冬曲江閑步》)。
在曲江眾多的詩作中,從初唐🥠、盛唐至中唐、晚唐🏉,各個時期都有🦈,尤以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韋應物、鄭谷等人留下的詩作最多👨🏼🚀🤱。這些詩人或長於斯🥽,遊於斯,或寄興於斯,成名於斯,對曲江寄托著深厚的情感🎎,甚至終其一生而難以忘懷𓀔。
大詩人杜甫曾居住曲江南岸的少陵原畔,自稱“少陵野老”🧔🏼♀️。“苑外江頭坐不歸,水精宮殿轉霏微📽。桃花細逐犁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蜒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是他對曲江風光的入微觀察;“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牽風翠帶長”🧕🏽,是他對曲江景致的細細體味;“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則是他留在曲江的苦怒哀愁;而《麗人行》🧏♀️、《哀江頭》💉,則是他留給曲江的千古絕唱🈷️。
(二)交流討論:
1、“當代唐詩名句”調查與分析,請學生回答自己最熟悉的十句唐詩⛩,再將其中重復率最高的十句挑出🕵🏼♂️,分析其審美價值與流傳原因。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此詩句體現了一種錯覺之美。靜謐的夜晚,詩人卻未能入睡🔁,見到床前清冷月光,卻疑為寒霜鋪地,可見詩人之出神。“霜”字作為詩眼,為下句從月色到心理傳神。這首詩作為小學課文🥾,是同學們較早接觸的詩歌,詩句淺顯,易上口,因而廣為流傳。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此詩句慷慨激昂卻略帶不平之情。在全詩中為從悲傷抑郁中振起,極寫飲酒之樂的中心。氣勢磅礴恢宏,催人上進🧔🏼。因此此詩句常作為勵誌詩句而流傳,勉勵人們面對挫折逆境🧻,相信自己,繼續拼搏奮鬥。
③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詩人登上鸛雀樓☪️,放眼望去,白日已沿山慢慢落下,但滔滔黃河依舊向海奔流🕵🏽,晝夜不息,詩人被黃河的永恒所吸引🌗,目光想要追隨黃河遠眺千裏,於是“更上一層樓”。詩句雄渾開闊,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後人常將此詩句理解為激勵人們不斷向上超越之意🙎🏻♀️,但未必得詩人原意。
④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詩句描寫了這樣一幅生活畫面:在一個春日之晨,詩人於睡夢中醒來,只聽見窗外鳥兒唧唧喳喳🖲4️⃣,筆調輕松活潑,生動自然☦️,生活情味濃郁。詩句淺顯易懂,琅琅上口,因而廣為流傳🤾🏿♂️。
⑤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句帶著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不知勞作辛苦的人們浪費糧食的惋惜📴,告誡人們應珍惜盤中餐🤳🏻,因為它們都是勞苦農民辛苦耕耘的收獲。
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詩句帶著一種與他人同悲的身世之感,詩人早年仕途順暢,意氣風發,後忽遭貶謫,心情失望憤懣🍃,感傷之情揮之不去。偶遇身世有相似之處的琵琶女,更感身世零落而不遇人,於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油然而生⛹🏿,此詩句常被同遭不幸的人們互相引用,以抒傷感之情。
⑦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詩句描寫了詩人秋日登高所見之景💁🏿♂️。片片落葉蕭蕭落下,無盡長江滾滾東流。“無邊”、“不盡”二詞使人感到歷史的綿延不絕而個體終有窮盡的悲涼感。詩句對仗嚴謹,所寫秋景蒼茫博大,意境蕭索淒涼,給人一種無窮無盡的時空感🏃♀️➡️。一如杜甫沉郁頓挫之風。《登高》一詩作為悲秋的經典之作,此聯以其工整的對仗,蒼涼的意境為人們熟悉🦹♂️。
⑧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全詩直抒胸臆,在懷古詩中別具一格📟,此二句寫“時”,後二句寫“空”,以無窮無盡的時空宇宙作為背景,塑造了一個登高遠望,熱淚飛灑的誌士形象。詩中抒發了詩人因不容於時代而又超越時代而產生的強烈的孤獨感。詩句以其感染力震撼了人們,並常用於形容某種新事物或某項壯舉。
⑨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詩人以其豐富的想象力🚻,邀月、對影𓀙,湊成三人,共同飲酒,看似熱鬧🛷🏓,實際更突出孤獨無知音之感🤦🏼。“月”照著詩人而有“影”🍜,詩人作為三者的中心,月下獨飲📔,寂寞之情難以遣懷🫄🏿。
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兒女綣戀之心比作“寸草心”🧔🏼♂️,將父母對子女無私的博大之愛比作“三春暉”,將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比喻得貼切自然。詩句文字樸素去雕琢,貼近生活,廣為人們傳誦。
2、從自己熟悉的歌詞、電影👮♂️、小說等當代文學作品中找一些與唐詩相關的內容🤷🏼♀️,如名句的引用與改用、藝術場景的設計🌻、風格韻味等👍🏼,以此來說明唐詩藝術在當代文化中的意義。
也許有的人覺得唐詩是屬於中國古典文化的經典🎢,而流行歌曲和電影之類的屬於現代的通俗文化,它們之間似乎不會有太大的聯系。但是,瀏覽現在的藝術作品🧗🏻♂️,可以發現🤶🏽,其實它們還是有一個根源與發展的不可磨滅的關系🫶🏻。
①與流行音樂
不可否認的是🫃🏻,流行音樂,更具體地講🚣🏿♂️,流行歌曲已經成為現如今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論你喜歡或是不喜歡,它都正在主動或被動地充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也不管你接受或者不接受。流行歌曲其實🤽🏼♂️,而且已經是一種文化😟,盡管更廣泛地稱之為通俗文化🥱,它來自於生活同時也充當著生活的代言,這一點上👨👩👦,它和文學作品是相輔相承,異曲同工的🍭🍝,更何況它包含著一個詞的創作的問題,這就不可避免地與文學扯上了關系。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歌詞創作同樣也是一種文學創作,屬於詩歌的範疇,而且作為同一種語言文化,那麽🧏🏽♂️,它的起源也必定於我國古代詩歌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反觀整個詩歌的起源,其實也是與音樂脫不了幹系的🚇👨🏻🎓,可以設想🏇🏽,唐詩也好,宋詞也罷🧎🏻♂️➡️,其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確實他們中的很多也很適合而且曾被譜上曲廣為傳唱。
許多音樂創作人,大膽地采用拿來主義,直接挑選經典的唐詩宋詞,譜上曲,換一種角度來詮釋千古佳句,這本身對他們也是一個挑戰,對演唱人來講亦是如此🧔🏽,因為聽者會不自覺地拿曲作者的曲與演唱人的唱來與原詩相靠,看是否絲絲入扣,從而對創作者與演唱人的品質進行評判🔺。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當屬鄧麗君👩🏿⚖️。
鄧曾經出版過一張名為《淡淡幽情》的個人專輯👩🏻🔬,其中收錄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詞作名家的經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範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等。這張專輯裏最有名的兩首🤹🏼♂️🧜🏼♂️,一個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一個就是後來王菲翻唱的《但願有長久》🥚,那倒是對這首古典佳作的現代版詮釋了。這些多都屬於聲樂作品的範疇,與流行隔著一一段距離,但從另一個角度上,說明了經典詩詞與音樂的融合性。我們再來換一個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現一種通俗文化,而古典詩詞的介入,恰好將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眾人面前🧑🏿🦱,也正說明了🍀,藝術其實並無雅與俗不可逾越之鴻溝,關鍵在於融合的手段了。
②與影視作品
在其它方面✋🏿,很多拿來主義的詩詞歌曲🧑🏽🎤,較為普遍地被運用在在一些反映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恰到好處地來表現或烘托劇中人物的一種情緒和胸懷🦅。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嶽飛的《滿江紅》,在電視連續劇《射雕英雄傳》(由羅文演唱)和其他一些與嶽飛相關的影視作品中都曾被譜曲配唱🏘,最著名的可能就要屬張明敏的那個版本了。香港的武俠劇和歷史劇中是最愛使用這類作品的🫳。
不管怎麽說🛀🏼,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唐詩宋詞永遠都會對現代包括今後的流行歌詞創作中起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現代文化對古典文化的借鑒與沿襲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唐詩宋詞會是流行歌詞創作中一個不可舍棄的主題⛹🏿,一種取用不盡的源泉🙋♂️,一個無法回避的誘惑,從遣詞用句,主題營造,意境鋪陳方面,都為現代的創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曲江雅韻”,是唐詩寶庫中一串璀璨的珠璣,是唐代世俗生活的風情長卷,是極其豐厚的文化遺存👦。文化學者閱之🦨,稱為文化藝術的寶藏💁🏻♀️;建築園林家閱之,嘆為古典園林之集大成者,中華建築之奇觀;社會學家閱之,驚呼盛世民俗風情之絢麗畫卷。她是唐長安之文脈,歷史名城之瑰寶。
三🫷🏻、反思與展望
(一)社會實踐活動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方式
1🕣、實踐活動突出了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
在職校學生中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首先是突出了語文的“工具”的性質,在實踐中學習語文⚧,語文能力得到了實踐性的檢測與發展。同時這項活動也是“人文性”的重要體現🤟🏽,學生的價值觀也得到了培養。
2、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文課程💆♂️,不僅是平常的課堂教學👨🏻🔧,還包括日常的課外活動和家庭學習,同時也應包括假期的社會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這次根據14Z幼師2班學生的實際而布置的活動👲🏽,就取得了上述效果🍿。
(二)要註意指導與評價
1、要加強平時的課內指導。
這次學生的戶外實踐活動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平時課堂教育的自然延伸。我們說“語文教育的外延與社會生活相等”🤷🏽,就是說應該從社會的大課堂中學習語文。學生之所以能夠較好地完成研究探索🧑🏼⚕️,與平時課堂內的相關訓練分不開的👨🍳,是課內教學內容的課外體現,這也是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所在。
同時🙇🏻♀️,我們在閱讀學生的報告中也發現,有少量同學還是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他們在完成整體活動中存在著思想意識、知識水平🧥、分析能力😸、表達手法🙇♂️、展現方式等方面的困難🧻。我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關鍵也還是通過日常的教學來指導,通過若幹次的小型的課內“迷你課題”的指導,使得學生逐步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方法和手段。
2🧑🏿🦱、要做好評價與反饋
首先要做好總結👨🏿🚒👳🏿♂️,以同伴示範為主要手段促進集體發展💇♀️。
在一個優秀的集體裏,同伴示範的作用是巨大的👱♂️。學生可以通過集體交流知道如何學習古詩詞才是最有效的,哪些值得學習,哪些可以借鑒。並且🏍,很多同學在這種熱力交流的“氣場”中,修正了自己報告中的不足🏃,調整了表現的手段,完善了整體的內容,提升了報告的水平。
再就是貫徹以正面鼓勵為主的多元評價原則。
毋庸置疑,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以鼓勵為主的評價。我們不能用正規的報告來要求學生,而是要註意到學生的一己之見🧎♂️➡️,一個小的閃光點,足以成為孩子以後努力的動力。譬如有的同學心得體會頗有見地,有的同學則切入角度新穎等,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在同時,我們也應該避免廉價的贊揚👨🔬🧚🏽♀️,因為這樣不會使學生產生真正的成就感。
如何解決“鼓勵為主”和“避免廉價贊揚”之間的矛盾呢?教學引導中🪼,我們秉承的是“多元鼓勵”為主的原則🧝🏽♂️。也就是從許多人都可能有一個成功的小側面,每個人匯聚起來就是一個成功的大集體了🐗。學生在對老師的正面肯定的關照中,也就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最後一點🤌🏻,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是教師應該加強相關的自我教育😮💨。
我們對於活動的教師行為部分進行分析時👨🏽🦲,也通過自我分析與評價的方式🙍🏼👊🏿,發現了問題,總結了經驗。我們認為,唐詩語文實踐活動♙,不僅是對學生的教育👩🏿🎨,也是教師自我學習與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時大家也感覺到🪙,為了更好地開展類似活動,教師也有接受外來培訓或者自我學習的必要。

